破解结构性矛盾 多地构建技能促就业系统性解决方案
当前我国就业市场正面临深刻的结构性变革,劳动力供给与产业需求的错配问题日益凸显。一方面,部分传统行业面临劳动力过剩压力,另一方面新兴产业和技能型岗位却存在巨大人才缺口。据人社部数据显示,2024 年我国技能人才求人倍率(岗位数与求职人数比)持续保持在 2.5以上,高技能人才缺口已达 2200 万,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已成为稳就业工作的核心议题。近期,多地通过构建常态化技能培训体系、完善实训基础设施、创新产教融合机制等系统性举措,推动人才供给与产业发展深度耦合,为稳就业工作搭建起坚实的技能支撑平台。
构建全域覆盖的技能培训网络,打通就业服务 “最后一公里”
在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实践中,多地将技能培训网络下沉至基层单元,打造 “15 分钟技能服务圈”。江苏省常州市推行 “社区技能加油站”计划,在全市 127 个社区设立标准化培训点,配备智能培训终端与专业指导团队,针对失业人员、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开展 “菜单式” 技能培训。该项目运行一年来,累计开展家政服务、电子商务等 20 余个工种培训,帮助 8600 余名社区居民实现技能提升,其中 62% 的受训者在 3 个月内实现就业或创业。
这种 “家门口” 的培训模式有效解决了参训者的时间与空间约束。武汉市武昌区在老旧社区改造中同步建设 “技能微课堂”,利用社区闲置空间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,联合职业院校开发 “碎片化” 培训课程,单次培训时长控制在90分钟以内,课程内容聚焦短视频运营、家庭护理等就业导向明确的实用技能。数据显示,该模式使社区居民参训率提升47%,培训后就业率达到78.3%,显著高于传统集中培训模式。
打造产教融合实训基地,构建技能人才培育 “强磁场”
实训基础设施的升级成为提升技能培训质效的关键抓手。浙江省宁波市投资 12亿元建设智能制造公共实训中心,建筑面积达8.6万平方米,配备工业机器人、数字孪生等先进设备1200余台套,可同时容纳3000人开展实训。该中心创新 “车间教室化、教室车间化” 的教学模式,与吉利汽车、海天集团等 56 家龙头企业共建实训项目,年培训高技能人才 1.2 万人次,其中 92% 的学员在实训结束后被合作企业录用。
在西部地区,重庆市璧山区构建“一园多区”的产教融合实训体系,在智能装备、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园区配套建设专业化实训基地。基地引入德国 “双元制” 培训理念,将企业真实生产项目转化为实训课程,学员在实训期间可参与企业产品研发与生产流程。2024 年统计数据显示,该模式培养的技能人才平均薪资较普通劳动者高出 38%,企业对实训学员的技能匹配度满意度达 91%,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。
创新动态调整机制,建立技能课程与产业需求的 “联动齿轮”
为解决技能培训内容滞后于产业发展的问题,多地建立产业需求动态监测机制。山东省青岛市人社局联合行业协会开发 “技能需求热力图”,通过大数据分析重点产业岗位技能要求变化,每季度更新培训课程目录。2024 年第二季度,针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爆发式增长,该市迅速开发电池维修、智能驾驶辅助系统调试等 6 门新课程,首批培训的 450 名学员全部被比亚迪、蔚来等企业录用。
在课程开发机制上,广东省佛山市推行 “企业出题、院校答题、政府助题” 的三方协同模式。美的集团提出智能制造工程师技能需求后,佛山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德国西门子公司组建课程开发团队,将企业的工艺标准、技术规范转化为 12 个模块的培训课程,政府提供人均 5800 元的培训补贴。该课程培养的首批 200 名学员平均掌握 4.2 项智能制造核心技能,较传统培训模式技能掌握数量提升 170%,人均薪酬达到 8500 元 / 月。
构建技能生态系统,释放就业创业乘数效应
技能培训体系的完善正在产生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。从个人层面看,四川省成都市开展的 “金蓝领” 培训工程数据显示,参训人员平均薪资增长率达 23%,其中 35 岁以上劳动者通过技能提升实现职业转型的比例达到 41%。某机械加工企业员工王师傅参加五轴数控机床培训后,薪资从 5000 元 / 月提升至 1.2 万元 / 月,成为企业核心技术骨干。
对企业而言,技能人才供给的改善有效缓解了用工难题。安徽省合肥市在集成电路产业推行 “订单式” 培训,与长鑫存储、通富微电等企业共建人才培养基地,年输送技能人才 8000 余人,使该产业人才缺口率从 32% 降至 9%。企业调研显示,接受过系统技能培训的员工生产效率提升 27%,产品不良率下降 41%,为企业节约用工成本约 15%。
从社会层面看,技能培训成为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。甘肃省临夏州开展的 “拉面技能提升计划”,不仅使当地拉面产业从业者年均收入突破 6 万元,更带动 2.3 万户建档立卡户脱贫,相关经验被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教育培训案例库。这种以技能为纽带的就业促进模式,正在形成 “培训 — 就业 — 增收 — 发展” 的良性循环。
完善制度保障体系,夯实技能促就业长效基础
为确保技能培训工作可持续发展,多地着力构建制度化保障机制。在资金投入方面,河北省建立 “技能培训资金池”,按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 1.5% 计提培训经费,2024 年规模达 48 亿元,较上年增长 23%。资金使用实行 “绩效挂钩” 机制,对培训后就业率超过 80% 的机构给予 15% 的经费奖励,有效激发培训主体积极性。
在质量监管方面,上海市推行“培训质量追溯系统”,对参训人员实行“一人一档”管理,记录培训过程、技能考核、就业去向等全流程数据。系统分析显示,2024 年上海市技能培训后 6 个月就业率为 79.6%,较 2020 年提升 14.3 个百分点,培训质量稳步提升。同时,该市建立培训主体 “黑名单” 制度,对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50%的机构取消培训资质,倒逼培训质量提升。
在评价认证方面,陕西省开展“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试点”,允许三星电子、陕汽集团等320家企业自主开展技能人才评价,评价结果与薪酬待遇、职务晋升直接挂钩。某汽车制造企业通过自主评价,将 286 名技术骨干认定为高级工,人均月工资增加2000元,企业技能人才流失率从18%降至 6%。
当前,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,构建更加完善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,既是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必然选择,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。随着各地技能促就业机制的不断创新与完善,技能人才将成为连接劳动力市场供需的关键纽带,为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奠定坚实基础。人社部相关负责人表示,下一步将总结推广地方先进经验,加快制定《“十四五”职业技能培训规划》,力争到2025年实现每年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2000万人次以上,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劲的人才支撑。